未命名项目-2021-10-16 00:10:11-【鲁迅之白描】鲁迅写作技巧高超在何处?

AID:
CID:
视频图片:
作者头像:
弹幕地址:
视频描述:

热门回复:

  • 小马盖伦:我看到两条弹幕,第一条是“高中语文老师都没up水平高”,第二条是“老师是教你应试的”。 说得很对,但有些片面。我是汉语言文学系大三学子,换句话说,我马上拿教资,就是中学老师了——这并不影响我看up的视频依旧受益匪浅。但如果,我去考个研,古代文学方向硕士,出来我还教中学,那up古代文学方面就不一定比得上我。简而言之,中学的语文老师一般是本科学习了今、古,中、外文学的基础知识,或者是某一方面如:古代文学,比较文学方面的硕士,何况毕业并不代表所有学科都学的非常优秀,这就导致老师多多少少有些东西摸不明白,特别是与专门研究某一学问的对比。第二个弹幕,老师教应试,很对。许多老师都是照着教材和教辅的理解来依葫芦画瓢,我有一位古代汉语老师,课上直言:“你们高中的语文老师就是被资料书骗的那一批人,断句,字音,一塌糊涂。”换句话说,除了高考考的经得起推敲,凡是不考的,各式各样。倒不是高考不考断句字音,不在考纲里的说不准,或者,标点符号这个不考,这个更没中学老师会讲究。中学,特别是高中老师,教学都跟考试直接挂钩。反过来说也好,我这位古代汉语的老师,文学造诣一定比得过我古代文学,现当代文学的老师吗?不见得,又是所谓术业有专攻。 我希望各位不要过于高看或者低看老师,人外有人是必然的,他能在那个阶段给予你帮助,他是值得尊敬的。那老师是圣人吗,当然不是。 再者,学问水平和道德水平是没有关系的,分别讨论,这个话题不多说。 谢谢各位[OK]
  • 黑白烧成灰灰灰:洛夫克拉夫特和鲁迅,两个极端[doge] hp:那是一只有两米高、四米长的巨型恶犬,血盆大口里满是壮硕而布满吸盘的的触须,血红的双眼看不出来它到底是在盯着我们之中的哪一个。 鲁迅:那是一条大狗,嘴里满是触手,通红的眼似是俯视着我们。
  • 迷茫的喵喵君:上学的时候很喜欢鲁迅的《孔乙己》,但是我觉得孔乙己一点都不可笑,而是很可怜。 当我读到孔乙己愿意把仅有的茴香豆分一些给小孩子,只为换取一些尊重和存在感(还有优越感吧,总之就是那种能有一个地方能容下他的感觉),最后所有人还是那样嘲笑他排挤他,结局还那么悲惨,我就不忍心看,感觉很惨很可怜
  • 主播的腿毛儿:现在好多人觉得鲁迅语病啥的,其实我看鲁迅主要看骂人和批判,上大学以后突然看到故乡里坐在船上,描写两岸景色的句子,真的震惊了,简单又让人身临其境,这才是大家。至于那些自己一个句子写的乱七八糟,语病乱飞,还拿鲁迅类比的,真就烂泥扶不上墙,人家是不拘小节或者时势所限,你是臭脚穿破鞋还自己不嫌。
  • 夜航星下夜航船:以下都是我的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,看个乐就好 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 关于现在许多文学作品的语言的问题,个人感觉很多作者使用文字,不再是为了作品服务,而是为了之后的改编服务,从落笔的那一刻,作者已经在功利性的为之后的影视化毛遂自荐。比如视频里举例的洗头环节,看到这段文字,脑海中已经浮现了,摄像机在水下,拍一段头发在透明的水中散开的图像。而这又不同于镜头化的语言,镜头化的语言提供的是视角,是侧写,其本质仍然是服务于叙事;而向屏幕媚俗的语言,是预设在多机位视角下展开的全写,是服务于摄影师和受众的解读便利。这一点在郭敬明的《无极》中观感尤其明显。 当然或许作者写作时并无此意,抑或是可能受到影视作品语言的“污染”,但都是在主动或被动的消解个性以取悦他者。再比如这段文字中的“鳟鱼”,解读者几乎第一反应是常常出现钓“鳟鱼”情节的海明威作品,再结合作者刻意精简过的文字,简直是作者拍在脸上告诉你,“我在模仿海明威的冰山原则,请从这个角度来解读我,怕你看不出来,看到了吗,“鳟鱼”,想到了什么?啊,你能看出来我在模仿海明威,真的是很厉害呢!” 当然这一情况也并非当代新生代作者的问题,前几十年的诗坛,就有不少写出来先考虑翻译成英语之后是否好听,再以此为基础去修改中文的诗人,便于获奖和“国际认可”。 换句话说,文字不再是叙事的媒介,而成了前途的敲门砖,成为身价的标的物,成了被异化的作者的扭曲的思想表达。 明珠岂肯作暗投,最终能留在人心里的作品,未必是完美的,但一定是风格化的、是自信的语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