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战前夜,大国博弈:张伯伦与绥靖政策-二战前夜,大国博弈:张伯伦与绥靖政策【历史调研室09】

AID:
CID:
视频图片:
作者头像:
弹幕地址:
视频描述:

热门回复:

  • 打烂你的f键:我是新人,看到b站历史讲的这么好,反手就把钉钉删了[doge]
  • 拜_登:因为300年英法战争法国胜多败少,所以英国更警惕法国。 至少有一点英国做到了:法国6个星期投降,乳法成为世界潮流[doge]
  • langmanxiaowei:当时西方的主流民意就是绥靖,老百姓打一战打怕了,一个比一个反战。政客们为了保住自己的乌纱帽也只好尽量去迎合民意,这就是绥靖政策的原因之一(另一个原因是他们希望德国先跟苏联打起来,好坐收渔利)。借用常凯申的话说就是:“和平未到绝望之时决不放弃和平,牺牲未到最后关头亦不轻言牺牲”。所以张伯伦的做法只是顺应民意而已,也说不上错,毕竟民意本来就是短视的。别说他了,就是罗斯福又能怎样。要不是日本头脑发热偷袭珍珠港,他能对日宣战?就算他想,也得问问老百姓答不答应。。。。。。
  • 树下啃面包:历史从来就是成王败寇,因为他错了,所以大家往往不会看到他的正面。可事实上,能坐在那个位置上,本身就要承担的太多太多。
  • LucasStephen:历史上张伯伦是最受谴责的,实际上当时他的和平观念受到许多人的拥护。他倍受谴责主要也因为他个人的顽固、不接受不同意见的特性,他解除所有不同意他对外政策的内阁成员职务。他认为自己作为英国领导的责任就是维持欧洲的和平,他觉得最好的方法是用善意对待德国,尽量满足他们的愿望。他一厢情愿地以为作为领导的人必然会讲道理,所以希特勒也应该是一位讲道理的人。张伯伦在战争爆发前有一个绰号:“我爱柏林先生”。不过没有人能指出,如果英国当时不实行绥靖政策,结果会有什么不同。 当时法国不愿意发生战争,意大利加入了轴心国,美国保持孤立主义,英国在当时主要列强中实际上没有同盟者。张伯伦利用这段时间加速英国重整军备计划,健全了雷达防御系统和空军的更新,这一切对于后来的丘吉尔领导的英国保卫战起了关键性作用。 下台后由于张伯伦仍然得到大部份保守党议员的支持,所以丘吉尔仍然请他留在战时内阁。丘吉尔最初想任命张伯伦为财政大臣,但受到工党和自由党的强烈反对,最后任命他为枢密院议长,并掌管重要的枢密院议长委员会。张伯伦继续忠实地执行自己的工作,并为政府提供许多有益的咨询。到了1940年,德国提出和英国议和的条件,几乎引起政府的分裂,张伯伦最初支持接受条款,但丘吉尔成功地说服张伯伦和他站在一起,反对议和。但9月份的时候,他的健康状况已不允许继续工作,于是在1940年9月30日他辞去党魁和枢密院议长的职务,回汉普郡养病,经过国王和丘吉尔的特批,国家各种文件仍然送他阅批,使他能了解国家的局势。到1940年11月9日,他在汉普郡赫菲尔附近的夏菲尔园病逝,享年71岁。 从今天的眼光看 张伯伦的政策是保守党历届政府政策的合理延续,英国有足够的军备应付二次大战,也确实是张伯伦的功劳。只不过张伯伦失败的外交政策掩盖了他成功的国内政策。